變形觀測是指對監視對象或物體(變形體)的變形進行測量,從中了解變形的大小、空間分布及隨時間發展的情況,并做出正確的分析與預報,又稱變形測量。
簡述
監視對象和變形體可大可小,可以是整個地球,也可以是一個區域或某一工程建(構)筑物,因此變形觀測可分為全球性變形觀測、區域性變形觀測和工程變形觀測。另外,對于工程變形觀測而言,變形體和監視對象又可以是各種建(構)筑物,也可以是機器設備及其他與工程建設有關的自然或人工對象,所以工程變形觀測又分為工業與民用建筑變形觀測、水工建筑變形觀測(如大壩變形觀測)、地下建筑變形觀測(如隧道變形觀測)、橋梁變形觀測、建筑場地變形觀測、滑坡(變形)觀測等;進一步,還可以分為基坑及支護變形觀測、地基基礎變形觀測、上部結構變形觀測、相鄰建筑及設施變形觀測等。
變形,包括外部變形和內部變形兩個方面:外部變形是指變形體外部形狀及其空間位置的變化,如傾斜、裂縫、垂直和水平位移等,因此變形觀測又可分為垂直位移觀測(常稱為沉降觀測)、水平位移觀測(常簡稱為位移觀測)、傾斜觀測、裂縫觀測、撓度(建筑的基礎、上部結構或構件等在彎矩作用下因撓曲引起的垂直于軸線的線位移)觀測、風振觀測(對受強風作用而產生的變形進行觀測)、日照觀測(對受陽光照射受熱不均而產生的變形進行觀測)以及基坑回彈觀測(對基坑開挖時由于卸除土的自重而引起坑底土隆起的現象進行觀測)等;內部變形則是指變形體內部應力、溫度、水位、滲流、滲壓等的變化。通常,測量人員主要負責外部變形的觀測,而內部變形的觀測一般由其他相關人員進行。
與常規測量相比,變形觀測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測量精度要求較高,一般性的也要達到毫米級,重要的、變形比較敏感的則要達到0.1mm甚至0.01mm。因此,變形觀測多屬于精密測量。
變形觀測的意義重大、內容繁多、精度較高,與地形測量、施工測量等有諸多不同之處,而且具有相對獨立的技術體系,已發展成為測量學中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分支學科。

作用
通過變形觀測,一方面可以監視建(構)筑物的變形情況,以便一旦發現異常變形可以及時進行分析、研究、采取措施、加以處理,防止事故的發生,確保施工和建(構)筑物的安全(因此,變形觀測又常常稱為變形監測);
另一方面,通過對建(構)筑物的變形進行分析研究,還可以檢驗設計和施工是否合理、反饋施工的質量,并為今后的修改和制訂設計方法、規范以及施工方案等提供依據,從而減少工程災害、提高抗災能力。可見,變形觀測的意義非常重大,必須予以高度重視。因此,不僅在1992年修訂《工程測量規范》時就增加了變形觀測的內容,而且在1997年還單獨制定頒布了中華人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/T8-1997《建筑變形測量規程》(2007年進行了修訂,更名為JGJ 8-2007《建筑變形測量規范》),并明確指出:大型或重要的建(構)筑物,在工程設計時就應對變形觀測的內容和范圍做出統籌安排,施工開始時即應進行變形觀測,施i見0之前應制訂詳細的監測方案。
內容
變形觀測的內容,應根據建(構)筑物的性質與地基情況而定,要求針對性強,全面考慮,重點突出,正確反映出建(構)筑物的變化情況,以達到監視建(構)筑物安全運營,了解其變形規律的目的。對于不同用途的建(構)筑物,其變形觀測的重點和要求有所不同,例如對于建(構)筑物的基礎,主要觀測內容是均勻沉降和不均勻沉降,從而計算出累計沉降量、平均沉降量、相對彎曲、相對傾斜、平均沉降速度,繪制出絕對沉降分布圖。如果地基屬于軟土地帶,基礎采用的是打樁基礎,則還需要確定其水平位移。對于建(構)筑物本身,主要是傾斜和裂縫觀測。對于廠房內的結構(如吊車軌道、吊車梁)除上述觀測內容外,還有撓度觀測。而塔式與圓形(如煙囪、水塔、電視塔)等高大建筑物,主要是傾斜觀測和瞬時變形觀測。
綜上所述,變形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沉降觀測、水平位移觀測、裂縫觀測、傾斜觀測、撓度觀測和振動觀測等。其中最基本的是建(構)筑物的沉降觀測和水平位移觀測。每一種建(構)筑物的觀測內容,應根據建筑物的具體情況和實際要求綜合確定測量項目。